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三级价格歧视 [2017/12/15 14:32] 刘衍波 [三级价格歧视实际运用] |
三级价格歧视 [2019/01/06 08:59] (当前版本) |
||
---|---|---|---|
行 8: | 行 8: | ||
|危 害|存在正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 |危 害|存在正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 ||
===== 三级价格歧视产生理论 ===== | ===== 三级价格歧视产生理论 ===== | ||
- | 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出售完全一样的或经过差异化的同类产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由于这些价格并不完全反映其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价格歧视运用了非线性定价策略。价格歧视作为一种理论,属于[[定价]]策略的范畴,无任何褒贬之意。价格歧视如果被垄断者所用,依靠其垄断地位采取高于单一价格的歧视性高价时,将会造成对消费者的掠夺,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同时会削弱竞争,进一步加强垄断。这一行为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的禁止和管制。但在垄断市场上,在具有较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价格歧视以各种各样的灵活形式被广泛运用。它是一种有效的[[价格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经营目标,并且顺应了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需要。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于1920年提出,根据歧视程度的高低,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每一个买者对产品可能支付的最大货币量(买者的[[保留价格]])来制订价格,从而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定价]]方法。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顾客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不同消费量或者“区段”索取不同的价格,并以此来获取部分消费者剩余。[[数量折扣]]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一级和二级价格歧视分别使厂商全部和部分的攫取了消费者剩余,并将这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但另一方面,一级和二级价格歧视实现了P=MC([[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的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将其顾客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主要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息,而二级价格歧视则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包的选择,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企业都可以实行价格歧视策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歧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 | + | 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出售完全一样的或经过差异化的同类产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由于这些价格并不完全反映其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价格歧视运用了非线性定价策略。价格歧视作为一种理论,属于[[定价]]策略的范畴,无任何褒贬之意。价格歧视如果被垄断者所用,依靠其垄断地位采取高于单一价格的歧视性高价时,将会造成对消费者的掠夺,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同时会削弱竞争,进一步加强垄断。这一行为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的禁止和管制。但在垄断市场上,在具有较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价格歧视以各种各样的灵活形式被广泛运用。它是一种有效的[[价格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经营目标,并且顺应了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需要。 |
+ | |||
+ |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于1920年提出,根据歧视程度的高低,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每一个买者对产品可能支付的最大货币量(买者的[[保留价格]])来制订价格,从而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定价]]方法。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顾客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不同消费量或者“区段”索取不同的价格,并以此来获取部分消费者剩余。[[数量折扣]]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一级和二级价格歧视分别使厂商全部和部分的攫取了消费者剩余,并将这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但另一方面,一级和二级价格歧视实现了P=MC([[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的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将其顾客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主要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息,而二级价格歧视则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包的选择,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企业都可以实行价格歧视策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歧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 | ||
===== 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 ===== | ===== 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 ===== | ||
价格歧视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第二,企业必须有容易区别的、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的顾客群。只有具备这一条件,企业才有可能采用逆弹性[[定价]]法,在需求弹性大的市场上制订较低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上制订较高的价格,通过价格歧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第三,企业必须有效地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即企业能够成功地分离市场,以低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没有途径再以高价卖出。电信运营业基于网络而运营,同时又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电信运营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影响能力。电信网络的实体是由用户终端设备通过传输系统与交换系统相连,最终形成以交换系统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消费者的身份在网路交换系统中被抽象为一个个号码,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号码的控制实现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控制。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市场的细分,识别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消费群体,并有效杜绝用户的套利行为。电信运营业的上述特点赋予了其实施价格歧视的完备能力。 | 价格歧视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第二,企业必须有容易区别的、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的顾客群。只有具备这一条件,企业才有可能采用逆弹性[[定价]]法,在需求弹性大的市场上制订较低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上制订较高的价格,通过价格歧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第三,企业必须有效地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即企业能够成功地分离市场,以低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没有途径再以高价卖出。电信运营业基于网络而运营,同时又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得电信运营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影响能力。电信网络的实体是由用户终端设备通过传输系统与交换系统相连,最终形成以交换系统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消费者的身份在网路交换系统中被抽象为一个个号码,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号码的控制实现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控制。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市场的细分,识别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消费群体,并有效杜绝用户的套利行为。电信运营业的上述特点赋予了其实施价格歧视的完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