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成本 [2017/12/14 23:58] Wenlin Guan [成本用语解说] |
成本 [2019/01/06 08:59] (当前版本) |
||
---|---|---|---|
行 14: | 行 14: | ||
- [[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 - [[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 ||
- 《[[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1版)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 | - 《[[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1版)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 | ||
- | ===== 成本主要分类 ===== | + | - ===== 成本主要分类 ===== |
- |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19.按形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22.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 + | - 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
+ | - 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 ||
+ | - 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 ||
+ | - 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 ||
+ | - 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 ||
+ | - 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 ||
+ | - 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 ||
+ | - 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 ||
+ | - 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 ||
+ | - 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 ||
+ | - 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 ||
+ | - 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 ||
+ | - 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 ||
+ | - 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 ||
+ | - 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 ||
+ | - 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 ||
+ | - 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 ||
+ | - 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 ||
+ | - 按形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 ||
+ | - 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 ||
+ | - 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 ||
+ | - 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 ||
===== 成本经济性质 ===== | ===== 成本经济性质 ===== | ||
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与[[会计账户]]上规定的成本,即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二者在含义上存在较大差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账户,它记录了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这些支出被称为会计成本。会计成本常被用于对以往经济行为的审核和评价。而经济学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考察企业的决策,并进而分析资源配置的结果及效率,所以经济学中对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上的代价。这涉及使用一项资源或做出一项选择放弃掉的机会,即机会成本的概念。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第一,指出的只是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从耗费角度指明了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第三,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对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也有的认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有[[生产资料]]需要购买即势支费用,所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者本身,不需付给资,可以用C作为其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国有企业的,以社会作为主体,商品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可看作社会的耗费,是社会生产成本,可以用C+V+M作为其理论成本;其他生产主体一般用C+V作为理论成本。 | 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与[[会计账户]]上规定的成本,即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二者在含义上存在较大差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账户,它记录了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这些支出被称为会计成本。会计成本常被用于对以往经济行为的审核和评价。而经济学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考察企业的决策,并进而分析资源配置的结果及效率,所以经济学中对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上的代价。这涉及使用一项资源或做出一项选择放弃掉的机会,即机会成本的概念。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第一,指出的只是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从耗费角度指明了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第三,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对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也有的认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有[[生产资料]]需要购买即势支费用,所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者本身,不需付给资,可以用C作为其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国有企业的,以社会作为主体,商品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可看作社会的耗费,是社会生产成本,可以用C+V+M作为其理论成本;其他生产主体一般用C+V作为理论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