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生产者剩余 [2017/12/07 23:27]
JOINERGY_AI
生产者剩余 [2019/01/06 08:59] (当前版本)
行 1: 行 1:
  
 ====== 生产者剩余 ====== ​ ====== 生产者剩余 ====== ​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或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中文名生产者剩余外文名producersurplus应用学科微观经济学适用领域范围经济学+生产者剩余(producersurplus)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或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
 ===== 目录 =====  ===== 目录 ===== 
  
行 15: 行 15:
 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增值部分,其中包括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和用于[[扩大再生产]]两部分。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部分相当于企业[[公积金]],这部分不能用于职工分红,也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者剩余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部分,过去被投资者、[[债权人]]无偿占用,实际上它是属于生产者未从企业拿走的剩余,相当于生产者对企业的投资,是属于生产者的权益。这部分用于企业积累的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企业计算年度生产者[[股本]]的理论基础。生产者剩余是属于生产者所有的,是生产者的权益,生产者应该享有对它的要求权。因此,生产者权益应该是生产者作为人力资源所有者而享有的对企业占有的生产者剩余的要求权。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每年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生产者剩余应符合以下等式关系:年人力资本实现价值-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增值部分,其中包括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和用于[[扩大再生产]]两部分。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部分相当于企业[[公积金]],这部分不能用于职工分红,也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者剩余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部分,过去被投资者、[[债权人]]无偿占用,实际上它是属于生产者未从企业拿走的剩余,相当于生产者对企业的投资,是属于生产者的权益。这部分用于企业积累的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企业计算年度生产者[[股本]]的理论基础。生产者剩余是属于生产者所有的,是生产者的权益,生产者应该享有对它的要求权。因此,生产者权益应该是生产者作为人力资源所有者而享有的对企业占有的生产者剩余的要求权。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每年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生产者剩余应符合以下等式关系:年人力资本实现价值-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实例分析 =====  ===== 生产者剩余实例分析 ===== 
-已知厂商从事生产或经营,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要使MR=MC,只要MR&​gt;​MC,厂商就是有利的。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里,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从而边际利润等于产品价格(MR=P),因此只要价格P高于[[边际成本]]MC,厂商进行生产,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此时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价格线以下的[[总收益]],而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便是边际成本线以下的总边际成本。用图形来表示,则价格直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如图(a)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示。在短期里,生产者剩余还可以用厂商的总收益与总[[可变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因为在短期里,厂商的固定成本是无法改变的,总[[边际成本]]必然等于[[总可变成本]]。当产量为1时,可变成本即是边际成本,即VC(1)=MC(1),当产量为2时,VC(2)=MC(1)+MC(2),以此类推,VC(Q)=MC(1)+MC(2)+…+MC(Q)。表明可变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此外在短期里厂商无论生产还是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要支付的,实际上只要价格高于[[可变成本]],厂商生产就是有利的。这时继续生产不仅能收回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可以减少损失;若厂商不生产,将损失全部的固定成本。所以上图(b)中阴影矩形CPEB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效率]]分析、[[财政政策]]分析、福利分析方面是十分实用的工具。======生产者剩余====== ​  +已知厂商从事生产或经营,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要使MR=MC,只要MR&​gt;​MC,厂商就是有利的。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里,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从而边际利润等于产品价格(MR=P),因此只要价格P高于[[边际成本]]MC,厂商进行生产,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此时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价格线以下的[[总收益]],而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便是边际成本线以下的总边际成本。用图形来表示,则价格直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如图(a)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示。在短期里,生产者剩余还可以用厂商的总收益与总[[可变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因为在短期里,厂商的固定成本是无法改变的,总[[边际成本]]必然等于[[总可变成本]]。当产量为1时,可变成本即是边际成本,即VC(1)=MC(1),当产量为2时,VC(2)=MC(1)+MC(2),以此类推,VC(Q)=MC(1)+MC(2)+…+MC(Q)。表明可变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此外在短期里厂商无论生产还是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要支付的,实际上只要价格高于[[可变成本]],厂商生产就是有利的。这时继续生产不仅能收回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可以减少损失;若厂商不生产,将损失全部的固定成本。所以上图(b)中阴影矩形CPEB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效率]]分析、[[财政政策]]分析、福利分析方面是十分实用的工具。
-**生产者剩余**)+
  
- 
- 
-生产者剩余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的总和,用来测度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当供给曲线反映每单位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在已知生产者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面积,它位于供给曲线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