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石油危机 [2017/12/13 15:27] 庄弘 |
石油危机 [2019/01/06 08:59] (当前版本) |
||
---|---|---|---|
行 4: | 行 4: | ||
**石油危机** (英语:[[en:Oil Embargo|Oil Embargo]])一般是指从1973年延续至1974年的石油价格暴涨,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最初的国家是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封锁后来又延伸到葡萄牙,罗得西亚和南非。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后来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其次是1979年的石油危机,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 ”。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欧佩克石油禁运1973-1974”, 美国国务院,[[https://history.state.gov/milestones/1969-1976/oil-embargo|历史学办公室]],检索于2017年12月13日。)) | **石油危机** (英语:[[en:Oil Embargo|Oil Embargo]])一般是指从1973年延续至1974年的石油价格暴涨,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最初的国家是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封锁后来又延伸到葡萄牙,罗得西亚和南非。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后来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其次是1979年的石油危机,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 ”。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欧佩克石油禁运1973-1974”, 美国国务院,[[https://history.state.gov/milestones/1969-1976/oil-embargo|历史学办公室]],检索于2017年12月13日。)) | ||
+ | |||
+ | |||
===== 影响 ===== | ===== 影响 ===== | ||
行 10: | 行 12: | ||
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北约]]内部造成了裂痕。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试图摆脱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避免成为抵制的目标。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未来的政策变化与交战国之间的和平联系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尼克松]]政府开始与战斗人员进行多边谈判。他们安排以色列从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撤退。1974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经谈判了以色列从[[西奈半岛]]部分地区撤军。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谈判解决的承诺足以说服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于1974年3月解除禁运。 | 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北约]]内部造成了裂痕。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试图摆脱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避免成为抵制的目标。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未来的政策变化与交战国之间的和平联系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尼克松]]政府开始与战斗人员进行多边谈判。他们安排以色列从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撤退。1974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经谈判了以色列从[[西奈半岛]]部分地区撤军。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谈判解决的承诺足以说服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于1974年3月解除禁运。 | ||
+ | |||
+ | [{{ :oil_preis_oil_crisis_chart_1970_2017.png?200|石油危机以来的油价}}] | ||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整体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此外也对处于越南战争中的南越造成燃料短缺,加剧了其对北越作战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劣势。 |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整体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此外也对处于越南战争中的南越造成燃料短缺,加剧了其对北越作战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劣势。 | ||
- | 禁运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欧佩克迫使石油公司大幅增加支付。石油价格到1974年翻了两番,达到近$12元每桶(75美元/$m^3$)。(("The price of oil – in context". CBC New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09145246/http://www.cbc.ca/news/background/oil/|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9, 2007. Retrieved May 29, 2007.)) | + | 禁运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欧佩克迫使石油公司大幅增加支付。石油价格到1974年翻了两番,达到近12美元每桶(75美元/立方米 )。(("The price of oil – in context". CBC New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09145246/http://www.cbc.ca/news/background/oil/|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9, 2007. Retrieved May 29, 2007.)) |
==== 产油国家 ==== | ==== 产油国家 ==== | ||
行 24: | 行 28: | ||
能源危机导致对[[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国内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http://cr.middlebury.edu/es/altenergylife/70's.htm|The 1970s Energy Crisis]]))根据彼得·格罗斯曼(Peter Grossman)的观点,危机以来美国的能源政策一直以危机思维为主导,推行昂贵的快速解决方案和忽视市场和技术现实的单一解决方案。他写道,代表大会和总统们不但没有提供支持基础研究的稳定规则,反而留下了大量的创业和创新空间,反而一再支持承诺政治上有利的解决方案,但前景不容乐观的政策。((Grossman, Peter (2013). U.S. [[http://www.cambridge.org/us/academic/subjects/economics/natural-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us-energy-policy-and-pursuit-failure?format=PB&isbn=9780521182188|Energy Policy and the Pursuit of Failure. ]] \_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16. ISBN 978-1107005174.)) | 能源危机导致对[[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国内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http://cr.middlebury.edu/es/altenergylife/70's.htm|The 1970s Energy Crisis]]))根据彼得·格罗斯曼(Peter Grossman)的观点,危机以来美国的能源政策一直以危机思维为主导,推行昂贵的快速解决方案和忽视市场和技术现实的单一解决方案。他写道,代表大会和总统们不但没有提供支持基础研究的稳定规则,反而留下了大量的创业和创新空间,反而一再支持承诺政治上有利的解决方案,但前景不容乐观的政策。((Grossman, Peter (2013). U.S. [[http://www.cambridge.org/us/academic/subjects/economics/natural-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us-energy-policy-and-pursuit-failure?format=PB&isbn=9780521182188|Energy Policy and the Pursuit of Failure. ]] \_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16. ISBN 978-1107005174.)) | ||
+ | |||
+ | [{{ :abandoned_gas_station_us_oil_crisis.png?200|因石油危机被抛弃的加油站}}] | ||
巴西政府于1975年实施了“ Proálcool ”(亲醇)项目,将乙醇和汽油混合用于汽车燃料。((Milton Briquet Bastos (June 20, 2007). "Brazil's Ethanol Program – An Insider's View". Energy Tribu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10, 2011. Retrieved August 14, 2008.)) | 巴西政府于1975年实施了“ Proálcool ”(亲醇)项目,将乙醇和汽油混合用于汽车燃料。((Milton Briquet Bastos (June 20, 2007). "Brazil's Ethanol Program – An Insider's View". Energy Tribu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10, 2011. Retrieved August 14, 2008.)) | ||
行 29: | 行 35: | ||
以色列是为数不多的不受禁运影响的国家之一,因为它可以从西奈那里提取足够的石油。但为了补充以色列的超额电网,以色列太阳能产业之父Harry Zvi Tabor开发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的原型,目前在以色列90%以上的家庭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At the Zenith of Solar Energy, Archived January 1, 20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Neal Sandler, BusinessWeek, March 26, 2008.)) | 以色列是为数不多的不受禁运影响的国家之一,因为它可以从西奈那里提取足够的石油。但为了补充以色列的超额电网,以色列太阳能产业之父Harry Zvi Tabor开发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的原型,目前在以色列90%以上的家庭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At the Zenith of Solar Energy, Archived January 1, 20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Neal Sandler, BusinessWeek, March 26, 2008.)) | ||
- | 宏观经济 | + | ==== 宏观经济 ==== |
危机是使日本经济摆脱石油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投资转向电子等行业。日本汽车制造商也从危机中受益。燃料成本的增加使得他们的小型省油车型能够从“耗油”的美国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这引发了美国汽车销售持续到80年代的下降。 | 危机是使日本经济摆脱石油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投资转向电子等行业。日本汽车制造商也从危机中受益。燃料成本的增加使得他们的小型省油车型能够从“耗油”的美国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这引发了美国汽车销售持续到80年代的下降。 | ||
- | 西方央行决定大幅削减利率,以鼓励增长,决定通货膨胀是一个次要问题。虽然这是当时正统的宏观经济处方,但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却引发了滞胀。现在有人认为这个政策是深化和延长了禁运的不利影响。最近的研究声称,在1985年以后,经济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弹性更大。[45] | + | 西方央行决定大幅削减利率,以鼓励增长,决定通货膨胀是一个次要问题。虽然这是当时正统的宏观经济处方,但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却引发了滞胀。现在有人认为这个政策是深化和延长了禁运的不利影响。 |
+ | |||
+ | 价格冲击造成石油进口经济体出现巨额经常账赤字。通过石油美元回收机制,欧佩克盈余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向西方流动,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这一机制的运作要求放宽石油进口经济体的资本管制。这标志着西方资本市场指数增长的开始。 | ||
- | 价格冲击造成石油进口经济体出现巨额经常账赤字。通过石油美元回收机制,欧佩克盈余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向西方流动,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这一机制的运作要求放宽石油进口经济体的资本管制。这标志着西方资本市场指数增长的开始。[46] | + | 许多公众对石油公司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辜负了,甚至与欧佩克勾结。 1974年,十五家世界500强顶级企业中有七家是石油公司,2014年下降到四家。(("2014 Fortune 500". April 2014. Retrieved 25 August 2016.)) |
- | 许多公众对石油公司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辜负了,甚至与欧佩克勾结。[ 摘要 ] 1974年,十五家世界500强顶级企业中有七家是石油公司,2014年下降到四家。[47] | + | 石油的控制被称为“石油武器”。这是阿拉伯国家禁运和减产的形式。该武器针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这些目标政府认为,其目的是推动他们走向更亲阿拉伯的立场。生产最终25%被切断((Paust, Jordan J. & Blaustein, Albert P. (1974). "The Arab Oil Weapon—A Threat to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68, No. 3. 68 (3): 410–439 [p. 411]. doi:10.2307/2200513. JSTOR 2200513.)),然而,受影响的国家并没有进行戏剧性的政策改变。 |
- | 石油的控制被称为“石油武器”。这是阿拉伯国家禁运和减产的形式。该武器针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荷兰。这些目标政府认为,其目的是推动他们走向更亲阿拉伯的立场。[23]生产最终被25%切断。[24]然而,受影响的国家并没有进行戏剧性的政策改变。 | + | ===== 参考文献 ===== |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73_oil_crisis|Oilcrisis]], Wikipedia,访问于 2017-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