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空调区送风量的确定 [2017/12/23 03:45]
邵寅晨 创建
空调区送风量的确定 [2019/01/06 08:59] (当前版本)
行 1: 行 1:
- Qo表示空调房间的热负荷(或称冷负荷);以Mo表示其湿负荷;以mf表示该房间的送风量。空调系统的室内状态N及送风状点S见图1-10。 +====== 空调区送风量 ====== 
-   ​ + 
-   ​{{:​送风量.jpg?​400|}}+空调房间夏季送风量:设某空调室内总冷负荷为ΣQ, 总湿负荷为ΣW。为了保持室内空气状态参数焓为i_N,含湿量为d_N,需要向房间送入焓为i_o、含湿量为d_o的Gkg空气,以吸收室内的冷(热)、湿负荷。根据热湿平衡原理,送风气流所吸收的热量和湿量必等于室内的冷负荷和热负荷。 
 + 
 +G(i_N-i_o)=ΣQ 
 + 
 +G(d_N-d_o)=ΣW 
 + 
 +至于冬季,由于送热风时送风温差值可比送冷风时的送风温差值大,所以冬季送风量可以比夏季小,故空调送风量一般是先确定夏季送风量,冬季既可采取与夏季相同的送风量,也可少于夏季送风量。全年采取固定送风量的空调系统称为定风量系统。定风量系统调节比较方便,但不够节能。若冬季采用调高送风温度、加大送温差的方法,可以减少送风量,节约电能。但送风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以不超过45°C为宜,且送风量也不宜过小必须满足最少换气次数的要求。 
 + 
 +$Q_o$表示空调房间的热负荷(或称冷负荷); 
 + 
 +$M_o$表示其湿负荷; 
 + 
 +$m_f$表示该房间的送风量。 
 + 
 +空调系统的室内状态N及送风状点S见图。 
 + 
 +{{:​送风量.jpg?​400|送风量.jpg}} 
 + 
 +这里的室内状态N的温度$t_N$为室内空气温度,S点的温度$t_s$为送风温度,$t_N - t_s$为送风温差,该温差取得过低或过高都不好,应按前面介绍过的以空调精度推荐的送风温差值为合适。 这里的热湿比ε应为: 
 + 
 +$ε = \frac{Q_o}{M_o}$ (kJ/​kg) 
 + 
 +式中 $Q_o$————空调热负荷,或称冷负荷,或称余热(kJ/​h) 
 + 
 +$M_o$————空调的湿负荷,或称余温(kg/​h)
  
-  这里的室内状态N的温度tN为室内空气温度,S点的温度ts为送风温度,tN-ts为送风温差,该温差取得过低或过高都不好,应按前面介绍过的以空调精度推荐的送风温差值为合适。 
-  这里的热湿比ε应为: 
-            ε=Qo/​Mo ​ (kJ/kg) 
-式中 Qo————空调热负荷,或称冷负荷,或称余热(kJ/​h) 
-     ​M¬o————空调的湿负荷,或称余温(kg/​h) 
 那么其空调区的送风量mf为 那么其空调区的送风量mf为
-            mf=Qo/(iN-is) + 
-式中Qo————房间余热(kJ/​h) +$m_f=\frac{Q_o} {i_N-i_s} 
-iN————室内空气的比焓(kJ/​kg干) + 
-is————送风空气的比焓(kJ/​kg干) +式中{Q_o}————房间余热(kJ/​h) 
-或者按湿负荷确定送风量mf: + 
-            Mf=1000Mo/​(dN-ds) +{i_N}————室内空气的比焓(kJ/​kg干) 
-式中Mo————房间余湿(kg/​h) + 
-     dN————室内空气的含湿量(g/​kg干) +{i_s}————送风空气的比焓(kJ/​kg干) 或者按湿负荷确定送风量mf: 
-     ds————送风空气的含湿量(g/​kg干) + 
-再折算为空气的体积循环量Vf +$M_f=1000\cdot \frac{M_o} {d_N-d_s}$ 
-            V¬f=mf/ρ + 
-式中mf————送风量(kg/​h) +式中$M_o$————房间余湿(kg/​h) 
-    ρ————送风状态的空气密度(kg/​m3),一般可以近似取ρ=1.2kg/​m3。+ 
 +$d_N$————室内空气的含湿量(g/​kg干) ds————送风空气的含湿量(g/​kg干) 
 + 
 +再折算为空气的体积循环量$V_f$ 
 + 
 +$V_f=\frac{m_f}{ρ}$ 
 + 
 +式中$m_f$————送风量(kg/​h) 
 + 
 +ρ————送风状态的空气密度(kg/​m3),一般可以近似取ρ=1.2kg/​m3。